党委学生工作部(学生处、人武部)

惊蛰 | 揭开春之序幕

发布时间:2023-03-06 人气:

传统节气

二十四节气之一

惊蛰,又名“启蛰”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。斗指甲,太阳到达黄经345°,于公历3月5-6日交节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。时至惊蛰,阳气上升、气温回暖、春雷乍动、雨水增多,万物生机盎然。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,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,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。 

惊蛰,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;卯,仲春之月,卦在震位,万物出乎震,乃生发之象。一岁十二个月建,每个月建对应一卦,卯月(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)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;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,雷在天上响,非常形象。“卯”,冒也,万物冒地而出,代表着生机;所以卯月(二月)也是万物能量迸发的月份,一年春耕自此开始。 

惊蛰 节气由来

惊蛰原叫启蛰,汉武帝的父亲名刘启(前156年一前141年),汉武帝为了避开他父亲的名讳,就将二十四节气中的“启蛰”之“启”篡改成了“惊”字,从此“启蛰”就变成了“惊蛰”。

西汉太初元年,改启蛰为惊蛰;东汉元和二年,更改了节气的次序。将雨水移到惊蛰之前,清明移到谷雨前面。隋开皇十七年,将惊蛰恢复为启蛰。唐武德二年,恢复启蛰在前、雨水在后的次序。唐开元十七年,又改雨水在立春后,并且将启蛰改为惊蛰。沿用到现在。

在古六历当中。“惊蛰”节气的名称皆为“启蛰”。由此可见,将启蛰改为惊蛰,是汉武帝时期避讳的产物

惊蛰 民间习俗

在不少节日忌讳吃梨,比如中秋、除夕晚上、结婚纪念日等喜庆节日是不摆梨的,忌讳“离”字。惊蛰吃梨,寓意跟害虫分离,也在气候多变的春日,让疾病远离。

在“草木纵横舒”的惊蛰时节,晋地乍暖还寒,阳气升腾,肝火旺盛,天气干燥,容易使人口干舌燥、咽喉肿痛。另外,此时细菌开始活动繁殖,易患呼吸道疾病,咳嗽咳痰。

梨,味甘汁多,有润肺止咳、滋阴清热之功效,此时于人们如自然甘露,去火怡神。梨还含有丰富的果酸、铁、维生素A、维生素C等,特别适合此时食用。

惊蛰春雷乍动

万物生机盎然

春天来了

一起踏青吧!

 

 

——   浙江音乐学院学工部 出品   —— 

编辑 | 梁馨文

责任编辑 | 周国成